Forest Gan //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甘苍林与【莱佛士花】亲睹世界记录【吉兰丹大王花】
By Joan Luvfeelin - 8/15/2020
马币十元钞票上的莱佛士花是 Rafflesia Azlanii |
最近莱佛士花 (Rafflesia) 的帖子在社交媒体传得火红火热,看来大家都只闻其名却不曾见真身,就像我一样,用了几十年的「十元」,还是第一次看到钞票里的“大花”真实地出现在眼前,而且还曾是世界纪录最大的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娇艳的硕大花朵让人震撼。(当时以为莱佛士花只有一种,后来才知道原来有很多品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 Kerrii 一起当个文明的登山客 爱护【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 Lojing Highlands 吉兰丹罗京高原 | 罕见六瓣莱佛士花 | 全世界最大的花
根据国家银行 (Bank Negara Malaysia, BNM) 的资料,马币十元钞票上的莱佛士花为 Rafflesia Azlanii,是马来西亚半岛的原生物种,于 2003 年在霹雳州的皇家贝卢姆森林保护区 (Royal Belum Forest Reserve) 首次发现。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这朵雄伟的花朵以霹雳苏丹苏丹·阿兹兰·穆希布布丁·沙伊卜尼·阿尔玛胡姆苏丹 (Sultan Azlan Muhibbuddin Shah ibni Almarhum Sultan Yusuff Izzuddin Shah Ghafarullahu-Lah) 的名字命名。
这一次的邂逅让我对大王花产生了浓厚的探知兴趣,马上上网搜索资料并整合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若有错误请更正,若有新消息请联系我更新,谢谢。
想到莱佛士花,就一定会想到甘苍林,他的名字与莱佛士花紧密贴合,是他让我们认识到了大王花的魅力,在大王花的研究上有莫大的功绩。
甘苍林 ( Forest Gan) ——大王花守护者
甘苍林 (Gan Canglin / Forest Gan),本名颜章琳,是本地著名的大王花研究者,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登山老师和探勘先锋,多条登山路线都是由他开发,是登山界的老前辈,后来发现原来他也是我的中学学长!
然而 4 年前在金马伦高原山区考察大王花时意外失踪,至今音讯全无,一度震惊登山界。我想能够让这位前辈如此着迷探索的大花一定很有魅力,直到我亲眼看见后,终于知道为什么前辈对此花的研究兴趣如此热烈。
甘苍林在 1980 年代开始登山,虽然早年曾在梯子山 (Gunung Tangga)、哥木峰 (Gunung Korbu, G2) 和加永峰 (Gunung Gayong G4) 偶遇过大王花,但并未刻意追寻。直到 1992 年在吉兰丹州查玛峰 (Gunung Chamah, G5) 意外发现两朵盛开的大王花后,开始走上了大王花研究之路,最后更成为了国内甚至世上数一数二的大王花专家!
此后的 20 年,甘仓林踏遍各座山峰并接二连三地发现新品种,在大王花的探索史上写下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新篇章:
1993 年
在吉兰丹州乌鲁士拔峰 (Gunung Ulu Sepat, G7) 发现自 1910 年就被认为绝迹的赫氏大王花,后更正为马来亚大王花;
1994 年
在霹雳州梁山 (Gunung Liang East) 的一株擎天大树上发现 40 多朵肯氏大王花悬空而挂,令人叹为观止;
1996 年
在吉兰丹山区里找到金橙克氏大王花的变异型种,拥有突变的第六个裂瓣等等;
2003 年
在霹雳州发现两个新品种大王花──霹雳大王花和雪白大王花;
2008 年
在金马仑高原山区发现了舌状裂片大王花。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 1996 年,甘苍林在霹雳务边的乌鲁格若 (Ulu Geroh, Gopeng) 先奴伊西曼人 (Senoi-Semai) 集落处,以 63 小时影像完整地记录了肯氏大王花的开花过程。随后在 2004 年,这个地区在马来西亚自然协会 (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MNS) 的协助下成立了“肯氏大王花立地保护区” (Ulu Geroh Rafflesia Site)。
莱佛士花 (Rafflesia) ——世界最大的花
据说莱佛士花最初是由法国人路易斯德斯善斯 (Louis Deschamps) 于 1791-1794 年在爪哇发现,但他的笔记被英国人于 1803 年没收。后来在 1818 年,约瑟夫阿诺德 (Joseph Arnold) 与史丹福莱佛士 (Stamford Raffles) 在苏门答腊发现这植物时,阿诺德形容它是“植物界最大的奇观”。而大王花的英文名 “Rafflesia” 正是源自史丹福莱佛士。据说大王花演化自 4600 万年前大戟科植物的某个共同祖先,然而在经过了漫长时间和转变后,花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 79 倍。
莱佛士花 (Rafflesia) 也叫作「大王花」、「霸王花」或俗称「大花」,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花,主要寄生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中接近地表的藤脉植物上。由于此花在腐败时会发出恶臭味,所以也叫作「尸花」,在开花之前甚至可以闻到一股清香味!据说大王花只有在开始枯萎时,才会散发恶臭吸引食腐蝇前来为它授粉,成功授粉后的花在 6 至 12 个月后会长出果实。
莱佛士花没有根、茎、叶,只有大大的几片花瓣,是一种寄生植物。作为植物,大王花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靠着寄生在葡萄科崖爬藤属一类的热带藤类上吸收养分存活。从长出花苞到开花大约需要 9 个月时间,然而花期却只有一个星期,甚至短至 3、4 天,也因其稀有而被称作「植物界的大熊猫」。
网上很多误传说大王花有固定花期,实际上大王花常年都会开花,只是看你和她是否有缘分。但是听说大王花若遇到雨季就很容易被雨水打烂,所以基本上除了雨季(有些山区也会关闭)之外,其他月份同样有机会看到大王花。唯一不变的是,必须请当地的原住民寻找带领,看见的几率就更高了。
大王花的正中心可以看到一个圆盘状的花器,其上可以看到一些肉质的刺。这个圆盘是一种特化的器官,是由花托特化形成,在植物学上称为花盘。在花盘上方有突起的刺,称为芒刺。芒刺是一种特化构造,在功用上可能是发热以模拟动物的体温,或是扩散腐臭味诱引授粉媒。
大王花的花蕾,原民称为“玛纳果”,当森林生态饱受伐木业破坏,原住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困难后,“玛纳果”也被大量采撷,切片晒干后卖给外界。 “玛纳果”是马来传统药物,民间相信它有收缩子宫及壮阳的药用,虽然国大生物科学及生物科技学院的教授曾经指出大王花对人体有害,不适合服用,但在霹州和丹州的乡镇里还是可以看到人们售卖晒干的花蕾。
很多人以为只有婆罗洲 (Borneo) 的沙巴 (Sabah) 和砂拉越 (Sarawak) 才能够看到莱佛士花,但其实马来半岛 (Peninsular Malaysia) 也有,其中最大品种的吉兰丹大王花就在毗邻金马伦高原 (Cameron Highlands) 的罗京高原 (Lojing Highlands) 一带!
据说马来半岛共有 6 个品种的大王花如下(据说其中 4 种已被寻获拍摄):
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1929 年,英国人克氏 (A.Kerr) 在吉兰丹与泰国边界发现了一朵大王花并制成了标本,然而直到 1935 年后就未曾再被发现,因此认为这种大王花已经灭绝。1984 年,威廉梅耶博士 (Dr.Willem Meijer) 在对全世界的大王花展开梳理工作时,依据标本将这朵大王花命名为“克氏大王花” (Rafflesia Kerrii)。
1992 年,甘苍林 (Gan) 吉兰丹山区发现一种体积硕大的“非肯氏”大王花,起初以为找到了灭绝已久的“克氏大王花”,这朵大王花初开时呈现极其艳丽的金橙色,三天后才转为砖红色,因此甘仓林后来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金橙克氏大王花”。
可是后来甘苍林发现这种克氏大王花与文献中的记录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其中体积明显大了超过一倍。于是在 2008 年时,甘苍林把这种大王花重新命名为“吉兰丹大王花 ” (Rafflesia Kelantanesis),最大的特征就是体积很大,到达了缔造世界纪录的程度。
甘仓林曾经指出,吉兰丹的巴拉士河域和查玛峰山区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王花繁衍区。可惜在伐木业入侵后,森林被砍伐殆尽,自然生态遭到重创,目前只剩下南部还可以找到大王花。然而甘仓林在经过 10 余年的勘察后,发现吉兰丹州罗京高原一带是大王花繁殖最稠密的地区,一年平均开出 200 余朵大王花。
吉兰丹大王花生长区域较高,大致在海拔 800 米左右,顾名思义只生长在吉兰丹州境内,大致分布于吉兰丹主干山脉东沿南段的布诺河流域 (Sungai Brook),这里是大王花的圣地,同时也是地苗族的疆土,甘苍林当时设立的“地苗族大王花圣地”区域就在这里;以及话望生 (Gua Musang) 以西的地苗族仙波山村 (Kg.Simpor) 一带。
2007 年,甘苍林在先波村 (Kampung Simpor) 意外发现一朵直径足足有 112 公分、重达 9 公斤的大王花,并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大王花。这项记录一直保持到 2020 年初,直到印尼发现了直径 120 公分的阿诺德大王花 (Rafflesia Arnolddi) 后才被打破,同时把这巨大的大王花称为“怪兽大王花” (Monster Rafflesia)。
然而这些发现却叫甘苍林感到兴奋又忧心,由于森林的开发和原民的刀耕火种传统,对大王花都是最大的威胁,如果对山林少了保护意识,就会把雨林摧毁得一塌糊涂。加上自 2004 年金马仑至话望生的大道通行后,大王花就成了旅游新卖点,游客抱着赏花猎奇的心态长驱而入,严重地干扰了地苗族 (Temiar) 的生活。
2010 年,甘苍林在原住民村长的求助下,召集了一群热心的登山学生,成立了“大王花绿色力量”,再结合原住民的力量,推动“地苗族大王花保护圣地计划”,一起守护罗京高原山区共 122 英亩的土地,期望可以阻止森林开发、确保水源洁净、杜绝人为采撷等破坏,让大王花能够代代繁衍。
这项计划完全是由民间自动自发的保育活动,没有注册也没有地方政府协商,直接由地苗族授权成立。甘苍林也在每个据点设立了写着“地苗族大王花保护圣地”的黄色告示牌,阐明此乃地苗族管理和监控的保育事务,游客入境必须由地苗族向导带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擅自去看花的缘故,而是必须由原住民带领的原因。
肯氏大王花 (Rafflesia Cantleyi)
为什么叫肯氏大王花?谁又是肯氏?肯氏 (Cantley) 是一名豆蔻种植者,于 1879 年至 1888 年期间被委任为新加坡植物园的第一任主任,也是首位在南柔佛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探索,并留下文字纪录的学者,曾多次组织探险队深入勘探南柔佛山区。
1910 年,德国植物学家 (Solms-Laubach) 将他们发现的大王花命名为“肯氏大王花”,以纪念肯氏的功勋。然而根据资料,有的说肯氏本人并未见过这朵大王花,而且也很难说清当时的探险队所见到的大王花究竟是哪些品种?这点有待梳理更新,若有详情欢迎提供。
肯氏大王花是一种生长在低地的品种,一般不超过海拔 200 米,在马来半岛的分布最广,看过的资料地区包括:
马来亚大王花 (Rafflesia Malayarum)
甘苍林于1993 年登山时发现这种大王花,初始以为是赫氏大王花 (Rafflesia Hasseltii,一种于1879 年在苏门答腊发现的品种),后来随着知识的丰富,认为它应该是马来半岛的特有品种,遂暂名为“绿色和平大王花”,最后于 2002 年正式命名为“马来亚大王花”。
马来亚大王花生长区域为海拔 400 公尺,主要分布于北霹雳州天猛公湖区 (Temenggor Lake) 一带,可以在地苗原住民的帮助下从基玛山村 (Kampung Kemar) 展开探索。据说马来亚大王花绽放时的最大特色,就是五瓣裂片会一起缓缓张开;而另一特色则是展成碗状,这和其他品种的大王花展开后呈碟状的形态大不相同。
雪白大王花 (Rafflesia Nivescens) 与霹雳大王花 (Rafflesia Perakensis)
天猛公湖区主要生长着三种大王花:马来亚大王花、霹雳大王花和雪白大王花,其中霹雳与雪白外观十分相似,如何才能辨识二者﹖
雪白大王花:色泽比较白,天窗白斑遍布三分之二的花管壁,而且上白斑大,下白斑小;
霹雳大王花:天窗白斑分布三分之一的花管壁,而且白斑的大小均匀。
这两种大王花在个别的外观和解剖上,与肯氏大王花都有相似之处,但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品种,若没有仔细研究的话,很难搞清楚各自的区别。单看网络的图片和资料我也觉得有点蒙查查,真希望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大王花,方能真实分辨区别。
虽然天猛公湖区的基玛山村有着三种大王花却乏人问津,据说平日里几乎没有大王花的旅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该地区的名气不若金马伦那样高的关系吧!我会把这地方先记下,有机会一定要亲临拜访。♥
我与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
根据国家银行 (Bank Negara Malaysia, BNM) 的资料,马币十元钞票上的莱佛士花为 Rafflesia Azlanii,是马来西亚半岛的原生物种,于 2003 年在霹雳州的皇家贝卢姆森林保护区 (Royal Belum Forest Reserve) 首次发现。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这朵雄伟的花朵以霹雳苏丹苏丹·阿兹兰·穆希布布丁·沙伊卜尼·阿尔玛胡姆苏丹 (Sultan Azlan Muhibbuddin Shah ibni Almarhum Sultan Yusuff Izzuddin Shah Ghafarullahu-Lah) 的名字命名。
马币十元钞票(网络图片) |
这一次的邂逅让我对大王花产生了浓厚的探知兴趣,马上上网搜索资料并整合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若有错误请更正,若有新消息请联系我更新,谢谢。
想到莱佛士花,就一定会想到甘苍林,他的名字与莱佛士花紧密贴合,是他让我们认识到了大王花的魅力,在大王花的研究上有莫大的功绩。
甘苍林 ( Forest Gan) ——大王花守护者
甘苍林 (Gan Canglin / Forest Gan),本名颜章琳,是本地著名的大王花研究者,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登山老师和探勘先锋,多条登山路线都是由他开发,是登山界的老前辈,后来发现原来他也是我的中学学长!
然而 4 年前在金马伦高原山区考察大王花时意外失踪,至今音讯全无,一度震惊登山界。我想能够让这位前辈如此着迷探索的大花一定很有魅力,直到我亲眼看见后,终于知道为什么前辈对此花的研究兴趣如此热烈。
各界寻找甘苍林先生的海报(网络图片) |
甘苍林在 1980 年代开始登山,虽然早年曾在梯子山 (Gunung Tangga)、哥木峰 (Gunung Korbu, G2) 和加永峰 (Gunung Gayong G4) 偶遇过大王花,但并未刻意追寻。直到 1992 年在吉兰丹州查玛峰 (Gunung Chamah, G5) 意外发现两朵盛开的大王花后,开始走上了大王花研究之路,最后更成为了国内甚至世上数一数二的大王花专家!
此后的 20 年,甘仓林踏遍各座山峰并接二连三地发现新品种,在大王花的探索史上写下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新篇章:
1993 年
在吉兰丹州乌鲁士拔峰 (Gunung Ulu Sepat, G7) 发现自 1910 年就被认为绝迹的赫氏大王花,后更正为马来亚大王花;
1994 年
在霹雳州梁山 (Gunung Liang East) 的一株擎天大树上发现 40 多朵肯氏大王花悬空而挂,令人叹为观止;
1996 年
在吉兰丹山区里找到金橙克氏大王花的变异型种,拥有突变的第六个裂瓣等等;
2003 年
在霹雳州发现两个新品种大王花──霹雳大王花和雪白大王花;
2008 年
在金马仑高原山区发现了舌状裂片大王花。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 1996 年,甘苍林在霹雳务边的乌鲁格若 (Ulu Geroh, Gopeng) 先奴伊西曼人 (Senoi-Semai) 集落处,以 63 小时影像完整地记录了肯氏大王花的开花过程。随后在 2004 年,这个地区在马来西亚自然协会 (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MNS) 的协助下成立了“肯氏大王花立地保护区” (Ulu Geroh Rafflesia Site)。
莱佛士花 (Rafflesia) ——世界最大的花
据说莱佛士花最初是由法国人路易斯德斯善斯 (Louis Deschamps) 于 1791-1794 年在爪哇发现,但他的笔记被英国人于 1803 年没收。后来在 1818 年,约瑟夫阿诺德 (Joseph Arnold) 与史丹福莱佛士 (Stamford Raffles) 在苏门答腊发现这植物时,阿诺德形容它是“植物界最大的奇观”。而大王花的英文名 “Rafflesia” 正是源自史丹福莱佛士。据说大王花演化自 4600 万年前大戟科植物的某个共同祖先,然而在经过了漫长时间和转变后,花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 79 倍。
莱佛士花 (Rafflesia) 也叫作「大王花」、「霸王花」或俗称「大花」,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花,主要寄生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中接近地表的藤脉植物上。由于此花在腐败时会发出恶臭味,所以也叫作「尸花」,在开花之前甚至可以闻到一股清香味!据说大王花只有在开始枯萎时,才会散发恶臭吸引食腐蝇前来为它授粉,成功授粉后的花在 6 至 12 个月后会长出果实。
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拍摄于 2020 年 8 月 9 日 |
莱佛士花没有根、茎、叶,只有大大的几片花瓣,是一种寄生植物。作为植物,大王花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靠着寄生在葡萄科崖爬藤属一类的热带藤类上吸收养分存活。从长出花苞到开花大约需要 9 个月时间,然而花期却只有一个星期,甚至短至 3、4 天,也因其稀有而被称作「植物界的大熊猫」。
网上很多误传说大王花有固定花期,实际上大王花常年都会开花,只是看你和她是否有缘分。但是听说大王花若遇到雨季就很容易被雨水打烂,所以基本上除了雨季(有些山区也会关闭)之外,其他月份同样有机会看到大王花。唯一不变的是,必须请当地的原住民寻找带领,看见的几率就更高了。
大王花的正中心可以看到一个圆盘状的花器,其上可以看到一些肉质的刺。这个圆盘是一种特化的器官,是由花托特化形成,在植物学上称为花盘。在花盘上方有突起的刺,称为芒刺。芒刺是一种特化构造,在功用上可能是发热以模拟动物的体温,或是扩散腐臭味诱引授粉媒。
莱佛士花正中心的圆盘状花器和肉质的刺 |
大王花的花蕾,原民称为“玛纳果”,当森林生态饱受伐木业破坏,原住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困难后,“玛纳果”也被大量采撷,切片晒干后卖给外界。 “玛纳果”是马来传统药物,民间相信它有收缩子宫及壮阳的药用,虽然国大生物科学及生物科技学院的教授曾经指出大王花对人体有害,不适合服用,但在霹州和丹州的乡镇里还是可以看到人们售卖晒干的花蕾。
原住民称大王花的花蕾为“玛纳果”,看起来就像一颗土色的包菜。 |
开花期过后,会崩塌成一团类似烧焦的黑色黏稠物质。 |
当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莱佛士花时,多少人注意到随时绽放的花蕾呢? |
很多人以为只有婆罗洲 (Borneo) 的沙巴 (Sabah) 和砂拉越 (Sarawak) 才能够看到莱佛士花,但其实马来半岛 (Peninsular Malaysia) 也有,其中最大品种的吉兰丹大王花就在毗邻金马伦高原 (Cameron Highlands) 的罗京高原 (Lojing Highlands) 一带!
据说马来半岛共有 6 个品种的大王花如下(据说其中 4 种已被寻获拍摄):
- 肯氏大王花 (Rafflesia Cantleyi)
- 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Gan) *旧名为克氏大王花 Rafflesia Kerrii
- 马来亚大王花 (Rafflesia Malayarum)(Gan)
- 霹雳大王花 (Rafflesia Perakensis)(Gan)
- 雪白大王花 (Rafflesia Nivescens)(Gan)
- 舌状裂片大王花 (Raffelsia Lingui)(Gan)
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1929 年,英国人克氏 (A.Kerr) 在吉兰丹与泰国边界发现了一朵大王花并制成了标本,然而直到 1935 年后就未曾再被发现,因此认为这种大王花已经灭绝。1984 年,威廉梅耶博士 (Dr.Willem Meijer) 在对全世界的大王花展开梳理工作时,依据标本将这朵大王花命名为“克氏大王花” (Rafflesia Kerrii)。
1992 年,甘苍林 (Gan) 吉兰丹山区发现一种体积硕大的“非肯氏”大王花,起初以为找到了灭绝已久的“克氏大王花”,这朵大王花初开时呈现极其艳丽的金橙色,三天后才转为砖红色,因此甘仓林后来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金橙克氏大王花”。
可是后来甘苍林发现这种克氏大王花与文献中的记录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其中体积明显大了超过一倍。于是在 2008 年时,甘苍林把这种大王花重新命名为“吉兰丹大王花 ” (Rafflesia Kelantanesis),最大的特征就是体积很大,到达了缔造世界纪录的程度。
甘仓林曾经指出,吉兰丹的巴拉士河域和查玛峰山区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王花繁衍区。可惜在伐木业入侵后,森林被砍伐殆尽,自然生态遭到重创,目前只剩下南部还可以找到大王花。然而甘仓林在经过 10 余年的勘察后,发现吉兰丹州罗京高原一带是大王花繁殖最稠密的地区,一年平均开出 200 余朵大王花。
吉兰丹大王花生长区域较高,大致在海拔 800 米左右,顾名思义只生长在吉兰丹州境内,大致分布于吉兰丹主干山脉东沿南段的布诺河流域 (Sungai Brook),这里是大王花的圣地,同时也是地苗族的疆土,甘苍林当时设立的“地苗族大王花圣地”区域就在这里;以及话望生 (Gua Musang) 以西的地苗族仙波山村 (Kg.Simpor) 一带。
2007 年,甘苍林在先波村 (Kampung Simpor) 意外发现一朵直径足足有 112 公分、重达 9 公斤的大王花,并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大王花。这项记录一直保持到 2020 年初,直到印尼发现了直径 120 公分的阿诺德大王花 (Rafflesia Arnolddi) 后才被打破,同时把这巨大的大王花称为“怪兽大王花” (Monster Rafflesia)。
阿诺德大王花 Rafflesia Arnolddi(网络图片) |
然而这些发现却叫甘苍林感到兴奋又忧心,由于森林的开发和原民的刀耕火种传统,对大王花都是最大的威胁,如果对山林少了保护意识,就会把雨林摧毁得一塌糊涂。加上自 2004 年金马仑至话望生的大道通行后,大王花就成了旅游新卖点,游客抱着赏花猎奇的心态长驱而入,严重地干扰了地苗族 (Temiar) 的生活。
2010 年,甘苍林在原住民村长的求助下,召集了一群热心的登山学生,成立了“大王花绿色力量”,再结合原住民的力量,推动“地苗族大王花保护圣地计划”,一起守护罗京高原山区共 122 英亩的土地,期望可以阻止森林开发、确保水源洁净、杜绝人为采撷等破坏,让大王花能够代代繁衍。
这项计划完全是由民间自动自发的保育活动,没有注册也没有地方政府协商,直接由地苗族授权成立。甘苍林也在每个据点设立了写着“地苗族大王花保护圣地”的黄色告示牌,阐明此乃地苗族管理和监控的保育事务,游客入境必须由地苗族向导带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擅自去看花的缘故,而是必须由原住民带领的原因。
我与吉兰丹大王花 Rafflesia Kelantanensis |
肯氏大王花 (Rafflesia Cantleyi)
为什么叫肯氏大王花?谁又是肯氏?肯氏 (Cantley) 是一名豆蔻种植者,于 1879 年至 1888 年期间被委任为新加坡植物园的第一任主任,也是首位在南柔佛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探索,并留下文字纪录的学者,曾多次组织探险队深入勘探南柔佛山区。
1910 年,德国植物学家 (Solms-Laubach) 将他们发现的大王花命名为“肯氏大王花”,以纪念肯氏的功勋。然而根据资料,有的说肯氏本人并未见过这朵大王花,而且也很难说清当时的探险队所见到的大王花究竟是哪些品种?这点有待梳理更新,若有详情欢迎提供。
肯氏大王花是一种生长在低地的品种,一般不超过海拔 200 米,在马来半岛的分布最广,看过的资料地区包括:
- Kampung Bongor, Gerik
- Chenderiang, Tapah
- Ulu Geroh, Gopeng
- Belum Rainforest, Gerik.
- Pulau Tioman, Pahang
- (其他待更新)
肯氏大王花 Rafflesia Cantleyi(网络图片) |
马来亚大王花 (Rafflesia Malayarum)
甘苍林于1993 年登山时发现这种大王花,初始以为是赫氏大王花 (Rafflesia Hasseltii,一种于1879 年在苏门答腊发现的品种),后来随着知识的丰富,认为它应该是马来半岛的特有品种,遂暂名为“绿色和平大王花”,最后于 2002 年正式命名为“马来亚大王花”。
马来亚大王花生长区域为海拔 400 公尺,主要分布于北霹雳州天猛公湖区 (Temenggor Lake) 一带,可以在地苗原住民的帮助下从基玛山村 (Kampung Kemar) 展开探索。据说马来亚大王花绽放时的最大特色,就是五瓣裂片会一起缓缓张开;而另一特色则是展成碗状,这和其他品种的大王花展开后呈碟状的形态大不相同。
雪白大王花 (Rafflesia Nivescens) 与霹雳大王花 (Rafflesia Perakensis)
天猛公湖区主要生长着三种大王花:马来亚大王花、霹雳大王花和雪白大王花,其中霹雳与雪白外观十分相似,如何才能辨识二者﹖
雪白大王花:色泽比较白,天窗白斑遍布三分之二的花管壁,而且上白斑大,下白斑小;
霹雳大王花:天窗白斑分布三分之一的花管壁,而且白斑的大小均匀。
这两种大王花在个别的外观和解剖上,与肯氏大王花都有相似之处,但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品种,若没有仔细研究的话,很难搞清楚各自的区别。单看网络的图片和资料我也觉得有点蒙查查,真希望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大王花,方能真实分辨区别。
三种大王花看起来很相似其实却不一样(网络图片) |
虽然天猛公湖区的基玛山村有着三种大王花却乏人问津,据说平日里几乎没有大王花的旅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该地区的名气不若金马伦那样高的关系吧!我会把这地方先记下,有机会一定要亲临拜访。♥
1 个留言
知识量很丰富,学到很多!谢谢分享!
ReplyDelete想说什么请留言,别忘了留下你的大名,欢迎你来交流!^^